2016渭南初二地理会考大纲考试说明
2016渭南初二地理会考大纲考试说明
地理部分
Ⅰ考试性质
渭南市2016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是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实施的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市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检测八年级学生修完地理课程后是否达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指标,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Ⅱ命题依据
考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渭南市初中地理教学实际命题。
Ⅲ命题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坚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坚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立足双基,注重能力培养,推进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二、基础性原则。试题命制突出地理课程的基本特征,体现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统一,重点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注重考查学科基本思想和学习方法。
三、学科性原则。充分利用地理图表图语言,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思考,获取相关信息,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思维建构的过程,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目标,凸显地理学科的特色。
四、实践性原则。命题材料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真实性和时代性,帮助学生感悟地理知识的价值。
五、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相一致,坚持试题的思想性与科学性原则,试题坚持内容科学严谨,文字简洁、规范,地理图表清晰准确,问题指向明确无歧义,答案准确合理。整体试卷结构规范、合理,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Ⅳ考试形式、时间
(一)考试形式
全市统一命题、闭卷笔试形式,统一网上评卷。试卷将采用“试卷+答题卡”的形式,其中选择题的部分,要求学生采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部分采用黑色签字笔答题。
(二)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90分钟,地理、生物学合卷,满分80分,地理、生物学各40分。
Ⅴ考试范围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范围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部分。
二、试卷结构
1.试题题型为选择题(四选一)、非选择题。
2.题型分值比例
⑴ 单项选择题40% ⑵非选择题60%
3.内容分值比例
⑴地球与地图约15% ⑵世界地理约30%⑶中国地理与乡土地理共约55%
Ⅵ考试要求与内容
一、目标要求
1.知识考核目标与要求
了解——包括再认或回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例;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对所列地理基础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理解——包括把握内在逻辑关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别、扩展;提出证据等。要求对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事物及现象有正确的理解领会,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如解释或说明)问题。
应用——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要求将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运用于新情境中,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2.技能与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
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方法——要求能够阅读和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利用文字和绘制的图表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初步掌握所要求的地理实验、观测、调查的基本方法。
地理记忆能力——对所学地理知识能再认、再现。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能运用地图进行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指出或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特征;阐明不同区域差异和区际联系。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能用判断、归纳、比较、概括、分析等方法有逻辑地解答问题。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求能发现问题,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核目标与要求
认同——包括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相应的反应等。要求学生完成由“知”到“信”的转化。在测试中表现为能够表达感受、态度,并进行价值判断等。
内化——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要求在测试中表现为能结合实例运用正确的信念、价值观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并且能做到举一反三地加以应用。
二、考试内容
板块 |
主题 |
考试内容要点 |
地
球
与
地
图
|
地球与地球仪 |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
地 图 |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
|
世
界
地
理
世 界 地 理
|
海洋与陆地 |
1.海陆分布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
气 候
|
1.天气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主要气候类型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
居 民
|
1.人口与人种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
|
地域发展与差异 |
●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
|
认识区域
认识区域 |
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
|
中
国
地
理
中
国
地
理
中
国
地
理 |
疆域与人口
|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
自然环境与 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与 自然资源
|
1.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2.自然资源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
|
经济与文化 |
1.经济发展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
|
地域差异 |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
|
认识区域
认识区域 |
1.位置与分布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产业的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3.环境与发展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
乡 土 地 理 |
乡土地理 |
●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 ●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