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 切换城市
13921100677
当前位置:招生培训网 > 网站新闻 > 中考资讯 >  2016营口中考数学考试大纲说明

2016营口中考数学考试大纲说明

发布时间:2016-04-20 20:41:09   来源:2018招生信息网  浏览:   【】【】【

2016营口中考数学考试大纲说明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我市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考试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一)加强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
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贴近教学实际,既注重全面,又突出重点,特别注重对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对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注重对初中数学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适当渗透对过程性和探索性学习能力的考查
(二)加强对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数学基本能力主要包括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几个方面的能力。突出对数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三)加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数学应用意识的考查,要求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创新意识的考查,要求能综合、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试卷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充分发挥对我市数学教学的导向作用。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答题卡作答的形式,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试卷结构
全卷分为第一部分(客观题)和第二部分(主观题)。
第一部分为10个选择题(分值为30分);第二部分由8个填空题(分值为24分)和8个解答题(分值为96分)组成。
1、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类型。选择题10道(9道容易试题,1道中等难度试题)、填空题8道(7道容易试题,1道中等难度试题)、解答题8道,共26道题(其中19—23为容易试题,24题为中等难度试题,25题、26题有一定难度试题)。选择题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实际应用问题、阅读理解问题、方案设计题、开放性及探索性问题等。解答时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
2、难度控制
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难度在0.7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在0.4至0.7之间的试题是中等难度题,难度在0.4以下的试题界定为难题。三种难度的试题按照7:2:1分布。
3、考试内容分值分配比例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大领域的分值比例约为4:4:2。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范围
考试内容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第三学段(7—9年级)的内容。
“内容标准”中下列内容不在本次考试范围内。
1.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2.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
3.能在计算器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4.用计算器估计方程的解;
5.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
6.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Ⅰ.数与代数
试题应注重考查学生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算、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考查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避免繁琐的运算。
具体要求:
    1、数与式
    (1)有理数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②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③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④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⑤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⑥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实数
①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②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③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④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⑤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⑥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①在现实情境中考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②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③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④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收集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4)整式与分式
    ①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②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
    ③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④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⑤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2、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②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③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④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并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②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③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3、函数
(1)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函数
①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②能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③能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④能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⑤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⑥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
(3)一次函数
①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②会画一次函数的图像,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解析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即k>0或k<0时,图像的变化情况。
③理解正比例函数。
    ④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⑤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4)反比例函数
 ①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②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根据图像和解析表达式y= (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像的变化)。
③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5)二次函数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能从图像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像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Ⅱ. 图形与几何
1.应考查学生探索基本图形(直线形、圆)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性质,考查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考查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考查空间观念。
2.推理与论证的考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在探索图形性质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在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与掌握了一定的图形性质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的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发展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3.考试中应注重学生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应注重对证明本身的理解,而不追求证明的数量和技巧。证明的要求控制在《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
    具体要求:
    1、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通过丰富的实例,考查点、线、面(如交通图上用点表示城市,屏幕上的画面是由点组成的)的知识。
    (2)角
    ①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换算。
    ②了解角平分线及其性质。
    (3)相交线与平行线。
    ①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②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
    ③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④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
⑤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⑥知道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⑦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4)三角形
①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②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③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④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
⑤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
    ⑥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5)四边形
①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
②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③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和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
    ④探索并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和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条件。
(6)圆
①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②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
③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④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⑤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7)尺规作图
①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
    ③探索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④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对于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
    (8)视图与投影
    ①会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②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③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球除外)之间的关系;通过典型实例,知道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包装)。
④通过背景丰富的实例,知道物体的阴影是怎么形成的,并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认实物的阴影(如在阳光或灯光下,观察手的阴影或人的身影)。
⑤通过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2、图形与变换
    (1)图形的轴对称
    ①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②能够按要求做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
③探索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2)图形的平移
①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②能按要求做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图形的旋转
    ①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②了解平行四边形、圆是中心对称图形。
    ③能够按要求做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④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⑤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4)图形的相似
①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了解黄金分割。
②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
    ③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④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⑤通过典型实例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
    ⑥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⑦会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
3、图形与坐标
(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2)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3)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4、图形与证明
(1)了解证明的含义
①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②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③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④通过具体的例子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⑤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⑥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
    (2)掌握以下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依据
    ①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③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或两角及其夹边,或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3)利用(2)中的基本事实证明下列命题
    ①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和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
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④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⑤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外心)。
    ⑥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⑦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⑧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Ⅲ.统计与概率
应注重考查学生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应注重使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应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应加强考查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应避免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变成数字运算的练习,对有关术语不要求进行严格表述。
    具体要求:
    1、统计
    (1)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
    (2)通过丰富的实例,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
    (3)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4)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5)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6)通过实例,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
    (8)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9)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
    (10)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概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2)通过实验,求得事件发生的频率。
(3)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题型示例
数学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一部分(客观题)和第二部分(主观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一部分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二部分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一 部 分(客观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5的相反数是                                          
A.5           B.           C.-5         D.-    
2. 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3.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A. 任意购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奇数
B. 打开电视,正在播出“奔跑吧,兄弟”
C. 13名同学中至少有两名同学出生的月份相同
D. 抛掷一枚硬币,反面朝上  
4.一组数据:3,2,1,2,2的众数,中位数,方差分别是       
A.2,1,0.4   B.2,2,0.4   C.3,1,2    D.2,1,0.2  
5.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                                         A.2a2+3a2=5a4             B.5a2-2a2=3 
 C.a3×2a2=2a6              D.3a6÷a2=3a4
6. 将不等式组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下列表示中正确的是

 

 


7.一列按规律排列的数: , , , ,……则这列数的第6个数是 
A.         B.        C.          D. 
8.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E、F、G分别是边AB、BC、CA的点,且AE=BF=CG,设△EFG的面积为y,AE的长为x,则y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9.已知二次函数y= ax2+bx+c的y与x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x ┄ -2 0 1 2 ┄
y ┄ 7 -1 -2 -1 ┄
A. 抛物线开口向下                  B. 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 
C. 当x<2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D. 抛物线与y轴交于负半轴
10.如图,等腰直角△ABC中,∠ACB=90°,点E为△ABC内一点,且∠BEC=90°,将△BEC绕C点顺时针旋转90°,使BC与AC重合,得到△AFC,连接EF交AC于点M,已知BC=10,CF=6,则AM:MC的值为

A. 4:3    B.3:4   

C.5:3     D.3:5

第 二 部 分(主 观 题)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4的算术平方根是     
12.若二次根式  有意义,则a的取值范围为           
13.因式分解:ax2-9a=         
14.五张分别写有3 ,4,5,6,7的卡片,现从中任意取出一张卡片,则该卡片上的数字为奇数的概率是________
15.如图,将一个直角三角板和一把直尺叠放在一起,如果∠α=43°,那么∠β是        

 

 

 


16.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的面积为         
17.如图,Rt△ABC的顶点B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AC边在
x轴上,已知∠ACB=90°,∠A=30°,BC=4,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18.如图,△ABC中,AB=AC,DE垂直平分AB,BE⊥AC,AF⊥BC,
则∠EFC= ¬¬¬¬¬¬            
三、解答题(共96分)
19.(10分)先化简,再求值:
 ÷  ,其中 
20.(10分) 甲口袋中装有两个相同的小球,它们的标号分别为2和5,乙口袋中装有两个相同的小球,它们的标号分别为4和9,丙口袋中装有三个相同的小球,它们的标号分别为1,6,7.从这3个口袋中各随机取出一个小球.
(1)用树形图表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2)若用取出的三个小球的标号分别表示三条线段的长,求这些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概率.
21.(12分) 如图, 某校为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就“我最喜爱的课外读物”对文学、艺术、科普和其他四个类别进行了抽样调查(每位同学只选一类),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这次被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名?
(2)请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在扇形统计图中,计算出“其他类”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
(3)若该校有2400名学生,请你估计该校喜爱“科普类”的学生有多少名.

 

 

22.(10分) 如图,小明在山脚下的A处测得山顶N的仰角为45°,此时,他刚好与山底D在同一水平线上.然后沿着坡度为30°的斜坡正对着山顶前行110米到达B处,测得山顶N的仰角为60°.求山的高度.(结果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 , ).

 

 

 

 


23.(12分) 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是AB边上
一点,以BD为直径的⊙O与边AC相切于点E,连接DE并延长,与
BC的延长线交于点F.
(1)求证:BD=BF;
(2)若BC=6,AD=4,求sin∠A的值.
24.(14分) 如图,甲乙两车从A地驶向B地,并以各自的速度匀速行驶,甲车比乙车早行驶2h,并且甲车途中休息了0.5h,如图是甲、乙两车行驶的距离y(km)与时间x(h)的函数图象.
(1)求出图中m、a的值
(2)求出甲车行驶路程y(km)与时间x(h)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
(3)当乙车行驶多长时间时,两车恰好相距50km

 

 

 

 

 

25.(14分)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是AD上一点,AE=AB,过点E作射线EF,在EF上取一点G,使∠EGB=∠EAB,连接AG.
(1)如图①,当EF与AB相交时,若∠EAB=60°求证:EG=AG+BG;
(2)如图②,当EF与CD相交时,且∠EAB=90°,请你写出线段EG、AG、BG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6. (14分)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一个交点为A(3,0),与y轴的交点为B(0,3),其顶点为C,对称轴为x=1.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已知点M为y轴上的一个动点,当△ABM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点M的坐标;
(3)将△AOB沿x轴向右平移m个单位长度(0<m<3)得到另一个三角形,将所得的三角形与△ABC重叠部分的面积记为S,用m的代数式表示S.

 

 

 

 

附:
题型示例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说明:
1.如果考生的解法与本解法不同,可参照本评分标准制定相应评分细则.
2.当考生的解答在某一步出现错误,影响了后继部分时,如果这一步以后的解答未改变这道题的内容和难度,可视影响程度决定后面部分的给分,但不得超过后面部分应给分数的一半;如果这一步以后的解答有较严重的错误,就不给分.
3.为阅卷方便,本解答中的推算步骤写得较为详细,但允许考生在解答过程中,合理省略非关键性的推算步骤.
4.解答右端所注分数,表示考生正确做到这一步应得的累加分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A 2.B  3. C  4. B  5. D  6.A  7.A  8. C  9. D 10. A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 2  12. a≥5    13. a(x+3)(x-3)    14.     15. 47° 
16. 6πcm2    17.      18. 45°
三、解答题(共96分)
19. 解:   原式=  ×  
=   ×  
=x-1   ………7分
当x=2× = 时……9分
原式= ……10分
20.解:(1)如图所示:
 ,…………3分
所以共有12种可能出现的结果;(2,4,1);(2,4,6);(2,4,7);(2,9,1);(2,9,6);(2,9,7);(5,4,1);(5,4,6);(5,4,7);(5,9,1);(5,9,6);(5,9,7)…………5分
(2)这些线段能够成三角形(记为事件A)的结果有4种:(5,4,6);(5,4,7);(5,9,6)(5,9,7),…………………………8分
所以P(A)= = .………………………10分
21.解:(1)60÷30%=200(人)
答:这次调查的学生共有200人………………3分
(2)200×20% = 40(人)                  
补充条形统计图(艺术)              
 200-(60+80+40)= 20(人)        
补充条形统计图(其他)                  
 20÷200 = 10%
 10%×360°= 36°…………9分   
答:“其它类”所对应的圆心角是36°.       
   (3)80÷200=40%(人) 
2400×40%=960(人) 
答:该校喜爱“科普类”的学生有960人 …………12分
22.解:过点B作BF⊥DN于点F,过点B作BE⊥AD于点E,
∵∠D=90°,
∴四边形BEDF是矩形,
∴BE=DF,BF=DE;……………………………2分
在Rt△ABE中,AE=AB•cos30°=110× =55 (米)
BE=AB•sin30°= ×110=55( 米)…………………3分
设BF=x米,则AD=AE+ED=55 +x(米),…………4分
在Rt△BFN中,NF=BF•tan60°= x(米),………5分
∵∠NAD=45°,
∴AD=DN,
∴DN=DF+NF=55+ x(米),………6分
即55 +x= x+55,……………7分
解得:x=55,………………………8分
∴DN=55+ x≈150(米).………9分
答:山的高度为150米.…………10分

23. (1)证明:如图,连接OE
∵AC切⊙O于E
∴OE⊥AC          …………………1分
又∵∠ACB=90°
∴OE∥BC
∴∠OED=∠F      ……………………2分
又OD= OE
 ∴∠ODE=∠OED      ………………3分
 ∴∠ODE=∠F      …………………4分
 ∴BD=BF          …………………5分
(2)解:设⊙O的半径为r
由OE∥BC
∴△AOE∽△ABC     …………………6分
∴ 即 
解得:r=4,r=-3(舍)………………8分
在Rt△AOE中,∴sin∠A= …………10分
24.解:(1)由图知1.5-m=0.5  ∴m=1…………2分
 =    ∴a=40…………………………4分
(2)休息前,图象过(1,40),所求函数为y=40x(0≤x≤1)…5分
休息时,所求函数为y=40(1<x≤1.5)…………6分
休息后,图象过(1.5,40),(3.5,120)
将坐标代入y=kx+b
 解得 
所求函数为y=40x-20(1.5<x≤7)……………9分
(3)设乙车行驶xh时,两车恰好相距50km
相遇前,40(x+2-0.5)-80x=50
解得x=0.25h……………11分
相遇后,80x-40(x+2-0.5)=50
解得x=2.75h……………13分
答:乙车行驶0.25h或2.75h时,两车恰好相距50km………14分
25.证明:(1)如图,作∠GAH=∠EAB交GE于点H…………1分
∴∠GAB=∠HAE
∵∠EAB =∠EGB,∠APE=∠BPG
∴∠ABG=∠AEH
又∵AB=AE
∴△ABG≌△AEH     ………4分
∴BG=EH,AG=AH
∵∠GAH=∠EAB=60°
∴△AGH是等边三角形
∴AG=GH
∴EG=AG+BG        ………………6分
 (2) EG= AG-BG,………………8分
如图②,作∠GAH=∠EAB交GE于点H
∴∠GAB=∠HAE
又∵∠EGB=∠EAB=90°
∴∠ABG+∠AEG=∠AEG+∠AEH=180°
∴∠ABG=∠AEH
又∵AB=AE
∴△ABG≌△AEH  ………………11分
∴BG=EH,AG=AH
又∵∠GAH =∠EAB=90° 
∴△AG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AG=HG
∴EG= AG-BG………………14分
26.解:(1)由题意可知,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1,0),则
 ,解得 
故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4分
(2)①当MA=MB时,M(0,0);
②当AB=AM时,M(0,﹣3);
③当AB=BM时,M(0,3+3 )或M(0,3﹣3 ).
所以点M的坐标为:(0,0)、(0,﹣3)、(0,3+3 )、(0,3﹣3 ).…………8分
(3)平移后的三角形记为△PEF
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则
 ,解得 
则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3   ……………………………9分
△AOB沿x轴向右平移m个单位长度(0<m<3)得到△PEF,
易得直线EF的解析式为y=﹣x+3+m
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b′,则
 ,解得 
则直线AC的解析式为y=﹣2x+6  
连结BE,直线BE交AC于G,则G( ,3).…………………10分
在△AOB沿x轴向右平移的过程中
①当0<m≤ 时,如图1所示
设PE交AB于K,EF交AC于M
则BE=EK=m,PK=PA=3﹣m,
联立 ,解得 ,
即点M(3﹣m,2m)
故S=S△PEF﹣S△PAK﹣S△AFM
= PE2﹣ PK2﹣ AF•h
= ﹣ (3﹣m)2﹣ m•2m
=﹣ m2+3m    …………………12分
②当 <m<3时,如图2所示
设PE交AB于K,交AC于H
因为BE=m,所以PK=PA=3﹣m,
又因为直线AC的解析式为y=﹣2x+6,
所以当x=m时,得y=6﹣2m,
所以点H(m,6﹣2m)
故S=S△PAH﹣S△PAK
= PA•PH﹣ PA2
=﹣ (3﹣m)•(6﹣2m)﹣ (3﹣m)2
= m2﹣3m+ 
综上所述,当0<m≤ 时,S=﹣ m2+3m;当 <m<3时,S= m2﹣3m+ .………14分

 


责任编辑:
相关评论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