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厦门中考地理试题评析
2016年厦门中考地理试题评析
地理学科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的学科,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培养科学素养功能,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地理中考,即是终结性的学业水平考试,又是高中阶段招生的入学选拔考试。2016年地理中考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和《2016年福建省厦门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地理学科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突出体现考试内容的育人导向,重点考查地理学科素养和地理基本技能,试题难易适中。
一、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
1.关注国家主权,强化地理版图意识。例如试题1~3题,材料介绍了三沙市的组成,以及华阳礁灯塔建成及发光启用,试题主要考查三沙市所处海域、主要地理特征以及华阳礁灯塔的地理位置的表述。意图引导师生了解三沙市设市的主要功能,关注南海问题,强化地理版图意识,弘扬爱国主义。同时,试题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中国地理位置的掌握情况,体现了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再如钓鱼岛隶属的省区的设问,说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神圣不可侵犯。
2.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人文地理涉及中国许多名胜古迹,蕴藏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试题15~17题,材料中“寒假某日,城楼上红旗迎风飘扬,小玲兴致勃勃地在城楼前拍照留念”,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天安门城楼坐北朝南,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意义。试题考查了该日昼夜长短的情况,根据红旗的方向判断风向,根据影子的朝向判断时刻,同时学生要知道首都北京的纬度位置特点,这些都是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影子朝向与时间,是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理解这些知识能解释天安门城楼坐北朝南的地理意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3.联系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厦门与台湾省隔台湾海峡一水之隔,在各方面存在许多的联系,学生能在生活中感受到。例如第28题重点考查了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对台湾人口、经济发展的影响,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更好地认识台湾省。再如第26题则从厦门市的自然条件——降水量和水系特征入手,让学生了解到厦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不足的现状。试题设问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厦门水资源供需矛盾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结合时事材料,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第24~25题,材料介绍中巴经济走廊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题从中巴经济走廊交通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以及油气管道修建的意义入手设问,让学生了解虽然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都能克服,因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意义重大。学生从这个侧面就能更好地理解国家推行的“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很好较好地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例如第27题,图文材料介绍了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水量、含沙量的变化,流域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的情况。试题让学生通过图文材料回答黄河的相关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提出治理黄河的措施。再如第26题厦门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措施等的设问。这些既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三、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培养地理综合思维
1.核心内容考查有新思路,考查师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第5~6题,关于等高线的考查,这是每年都必考的内容。但往年河流两岸的等高线海拔都有标出来,学生不用思考河流两岸海拔特点,可以直接读图了解各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本次考试,图3中河流对岸的等高线没有标出海拔,学生必须通过河流两岸海拔相同来推断。这就要求师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2.相同内容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地理综合思维
例如第22题,试题设问是2月份有利于到南极建科学考察站的主要原因,以前的答案都是从暖季和白昼较长两个方面来回答。本试卷的选项是从暖季,浮冰消融,载重船舶能靠岸这个角度的思考,让师生都意想不到,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再如第30题,中国1月气温的分布,也是经常考查的内容。本试卷首次让学生判读等温线闭合区域甲地和乙地的气温,并通过甲乙两地低温的差异,分析其主要原因。体现了创新能力的考查,培养了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四、加强区域地理考查,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综合也是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本试卷重视区域地理认知能力的考查,除了选择题中渗透了区域地理内容之外,非选择题5小题有3小题都是关于区域地理内容的考查,例如第29题南亚、第28题台湾省、第26题厦门市。
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地理实践力
地理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许多内容要求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以便在实践中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本试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第7~9题,材料采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微信聊天记录,让学生倍感亲切;再如第15~17题,学生寒假旅游时拍摄的照片作为材料,从照片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又如第20~23题,联系近年来我国南极科考站的建站和南极旅游热的背景,考查学生对南极地区的地理环境的了解,以及适应当地环境的人类活动的开展情况。这些素材既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又需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开展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解决地理问题。
六、加强读图能力考查,培养地理图表阅读能力
地理离不开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本试题注重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考查,通过21幅图(5幅统计图,2幅示意图,1幅照片,1幅剖面图,12幅地图),每一张地理图表制作精致,背景材料详实,全面考查学生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对地理常规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责任编辑: